7501瓷

为毛主席打造专用瓷器
1974年10月,为了休养身体,毛主席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湖南老家。这一次回湖南,老人家足足待了114天,期间登上了橘子洲,还想去湘江里游泳,但被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拦了下来,改在游泳馆进行。
此时的毛主席已是81岁高龄,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许多痕迹,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等
老年疾病。这年春天,老人家又添了一项新病——白内障,看不清东西。
可即便如此,主席在留湘期间,每天仍会工作十几个小时。眼睛看不清,他就会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阅览文件,有时太过疲劳,吃饭碗都拿不稳。
当时,毛主席用餐的地方和厨房有一段距离。厨房用的是常规餐具,经常把饭菜送到时,毛主席还在工作,等用餐时才发现饭菜已经凉了一半。再加上毛主席年事已高,重病在身,咀嚼起来很吃力,吃一次饭要花费许多时间。
张平化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心疼毛主席的他,提议由“红色官窑”烧制一种轻薄的、保温的生活瓷碗,改善主席的吃饭问题。

因此,为毛主席制作优质瓷器的工作就此提上日程,这个任务交给了醴陵县群力瓷厂。

“毛瓷”横空出世
毛主席和醴陵县有许多交集,先后四次来到醴陵。第一次去醴陵时,毛主席才三十出头,在当地考察农民运动。在此期间,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招待,百姓用的漂亮的碗碟,让毛主席记忆深刻。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的制瓷业发展迅速,群力瓷厂被周总理亲自选定,成为“红色官窑”之一。所谓红色官窑,即不向社会销售,专门为中南海生产瓷器的官窑。从1964年到1974年,这十年时间里,醴陵经过精挑细选,专门为毛主席定制的生活用瓷就多达1555件。

1974年11月,张平化代表湖南省委,向群力瓷厂下达任务,烧制毛主席专用活瓷碗。为了保证主席吃饭时心情愉悦,他特意提出几个要求,包括要轻薄、要内外都有花纹、要釉下彩,保证无铅毒、不含镉,同时也要突出政治。

接到任务后,群力瓷厂立即展开工作,组建起一个研制小组。小组成立后,首先解决的就是瓷碗的用料问题。为了制作这批“毛瓷”,瓷厂和湖南洪江市取得联系,申请提供“洪江大球泥”。这种“泥”是洪江独有,存量只有几吨,是国家用瓷专用土。洪江市得知是为主席烧制陶瓷,一口答应下来。
坯体确定后,可研制小组又为瓷碗的花色犯了难。
担任彩绘设计总工程师的李人中提起当年选花色的经过时,仍表现得十分激动。
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李人中能亲手为敬爱的毛主席设计瓷碗的花色,又欣喜又有点担心:有那么多花可以画,可以既要突出政治,又要让主席他老人家满意,究竟该选用什么题材?为此,他专门抽时间研究了毛主席所有的诗词、文章,揣摩主席的喜好,但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是老伴给他出了个主意:月季花四季都能开花,生命力顽强,在杂草间也能生存,这不正能代表共产党顽强的生命力嘛!
老伴一席话点醒了李人中,他十分认同,当时全国正在搞工业大生产,采用月季花为花色,正好映衬“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壮丽景象。
坯土、花色确定了,群力瓷厂的工人们开始加班加点地工作,最终经过1360℃的高温烧制,历经三次进窑工序,制作出了两万件重量仅124克、晶莹剔透的“毛瓷”。
接着,瓷厂又进行了一番筛选,将40件精品送到毛主席那里,剩下的除了极少几件奖励给生产者,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也是“毛瓷”极为珍贵的关键所在。
毛主席用上这套瓷器后赞不绝口,又想起了他年轻时去醴陵农家做客用过的瓷碗,老人家高兴地说:“这好啊!”当然,主席没有白用这些瓷碗,而是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部分,支付了瓷碗的成本费用。
后来,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回忆说:“主席他老人家,就是用这家乡的小碗,吃了最后一口饭,喝了最后一口汤。”

稀世珍品:“7501”毛瓷
群力瓷厂研制了一批“毛瓷”之后,1975年,这个光荣的任务又落到了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头上。
1974年冬,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黄庆荣到湖南,见到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讨论不久后毛主席去江西的安全警卫工作。谈话间,黄庆荣注意到了主席使用的由群力瓷厂烧制的瓷碗,他告诉汪东兴:“湖南能烧,我们江西也能烧,而且烧得更好。”
汪东兴也表示认同:“主席是湖南人,所以先安排湖南生产。这样,我给江西省委打电话,让他们安排景德镇生产。”
1975年4月,这个任务下达到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因为是该所在1975年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因此称为“7501任务”,烧出来的瓷器,也被命名为“7501”瓷。
为了加快研制进度,江西省委还专门发放特殊款项,将35000元的制作经费交给了研究所,同时安排抚州提供10吨特好的制瓷原料。原料到位后,研究所又精选出1.2吨,用于烧制7501瓷。7501瓷的图案,是由毛主席亲自选定的。
毛主席喜桃花和红梅,多次为这两种花作诗,因此,釉上水点桃花和釉下红梅被确定为这批瓷器的图案。同时,考虑到毛主席工作繁忙,吃饭不定时,研究所还专门为瓷碗、瓷杯设计了保温盖,这也是7501瓷和群力瓷厂生产的毛瓷的最大不同之处。
为了确保绝对保密,参与研制的40多名技术人员,全部经过严格的政审,而且在生产之初,大家都不知道这批瓷器的用途。生产过程中,有军队在窑厂四周设立哨岗,管理严密。
接着,紧张的烧制7501瓷的工作开始了。技术人员采用“火上之火”的烧制技术,当窑内温度升高至1380℃时,再采用特殊方法保温两小时,直至1420℃,终于烧制出了第一批瓷器。因为时间紧迫,大家都在加班加点,窑厂的负责人杨火印还记得,有的师傅甚至着急得大口出血,但仍不放弃烧制。1975年8月,研究所终于完成任务。这批汇集众多中国顶尖陶瓷艺术家共同努力的4200余件瓷器,精选出其中1000件送至北京,还有一部分送至湖南,其余地封存在江西库房。

这部分留在江西的,原本按规定将进行销毁,但考虑到送出去的瓷器可能出现破损,需要更换,于是封存了下来。同时在8月31日,研制小组成员就地解散,后有76人调离研究所。这也意味着,“7501”瓷不会再烧制,仅存的千余件成为罕有的稀世珍品。

《7501毛瓷》构思图《7501毛瓷》构思图

“7501”工程重要性
我所在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接到中央的这一个重要任务,所领导立即召集了釉上彩组和釉下彩组设计人员开会,部署设计任务。当时,我作为艺术室釉下彩组组长,成为该项目的主创成员之一。对于这样的任务,全所上下都很重视,部陶研所党委十分重视,党委书记汤伯衡(老革命已故),亲自挂帅指挥,副所长杨火印全面主持这项一工作。部陶研所派出最精干的技术人员,使用最好的原材料,完成这项任务,全所相关人员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工艺路线
部陶研所的原料车间是最先运行的部门,首先要精选了数十吨优质的瓷矿石,这批瓷矿石需要人工去挑选,其中有一种矿石叫“江西临川高岭土”,能增加瓷器的白度。可是这种矿石里面含铁质多,成瓷后影响质量,因此研究所组织了很多工人来挑选原料,甚至把工人家属也动员出来帮忙。有铁质的地方用小刀刮掉,一天一人只能刮出十几斤。这种原料现已用尽,如此精选陶瓷原料矿石,历代陶瓷的烧制工艺中也不曾有过记载。“7501” 采用当时薄胎高白泥新工艺,瓷质莹白剔透,的确名符其实地符合了“声如罄,明如镜,薄如纸,白如玉”的瓷质特点,体现了景德镇优良的瓷器材质。

圆满完成任务
“7501工程”从接受任务到圆满完成,总共动员了127人参加此项工作,其中生产人员59人,艺术人员28人,技术人员20人,行政人员20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约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7501”瓷历史地位
制作“7501”毛主席用瓷之事一晃已过去三十多年了,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这批主席用瓷不惜工本,无论从原料、成型、彩绘、烧成等技术,它堪比历代陶瓷烧造,可以说这套用瓷的制作极为为高超、珍贵,更具有历史意义,它代表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制作的最高水平。 7501瓷作为“红色官窑”的代表作,从来不对外销售,是不会流传至民间的。但当时间来到80年代,情况发生了改变。1982年春节,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封存的库房里拿出部分7501瓷,作为福利发给了单位职工,这也成为毛瓷流向民间的开始。
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馆落成,研究所开发部主任黄万凯带着近百件7501瓷前去参展,向世人展示最齐全的一套毛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7501瓷

赞 (1)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