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质实用和谐--《清明上河图》中看宋代建筑

说品:“衣食住行”是人生大事,其中的“住”又是四件大事中最稳健的一件,可以伴你很久甚至一生。一个社会,人们的“住”和相关活动的建筑直接反映这个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的风情风貌,发展状况。

清明上河图之所以伟大,就在她通过清明出游,展现了900多年前北宋汴京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吃、行、耕、商、贩、迎娶、婚嫁、车走、船运......,更通过各类不同的建筑定格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及建筑方法。看清明上河图;北宋建筑,值得欣赏。

城市中的一般市民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们虽然也做成合院多进的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较简陋,梁、柱、枋、桁等构件加工简陋。

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梁架、栏杆、栅格、悬鱼惹草等有着朴素的形体。

屋顶

屋顶多用悬山顶,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庇檐(引檐)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

悬山顶
图丨屋顶开有气窗图丨转角处十字脊顶图丨歇山顶带鸱吻、兽脊,山花面带有悬鱼、惹草

说品:北宋时期,由于宋徽宗一再倡导和推崇写实主义,加之“界画”的流行,使宋代的画家们所描绘的建筑极富现场感和真实性。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建筑大师和科研人员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了北宋时期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格局。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知宋朝城市的大型住宅做得比较考究。
画中贵族宅第外部有“乌头门”或“门屋”,门屋的中间一间,多用“断砌造”,以便车马出入。
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因而合院的功能与形象发生了变化。
宋史记载:“其后封闭处,团转屋盖,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庶民居此。”院内莳花植树,美化环境。

说品:一般商铺的建筑单体与普通民宅差异不大。少量大型酒楼中有园林的设置。沿街而建,内室外檐,是不是很实用?是不是和我国很多地方的小铺头相似?

虹桥

“虹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李东阳的跋诗“虹桥影落浪花里”。这座桥粱全部是木结构,单栱横跨汴河,桥身并没有柱子支撑,使通过的船只免去撞柱危险。虹桥的结构在技术上成为叠梁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相互搭叠,组成叠梁栱。

图丨桥下的四根木柱

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行人和桥身的重量通过层叠的拱骨向桥两侧分散传递,使虹桥即坚固又美丽。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可是这四根柱子是绝不会使船只撞上的。
虹桥在整幅《清明上河图》中处于中心的位置,也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
说品: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可以说画的非常详细,几乎可以称为建筑施工图了。

平坐和斗栱

《清明上河图》整幅图中很多地方都用了宋朝建筑的一个特色之处——平坐和斗拱。
下面的一圈回廊称作平坐,一般供登临眺望用,而在平坐下方也有一圈斗栱。
平坐下斗栱是六铺作,比檐下斗栱少一杪,张择端竟然是严格按照《营造法式》作画的。
而屋顶屋檐下的斗拱是要更复杂一些的。
其中城门楼上的斗栱规格最高,形制最复杂,屋顶下的斗栱形制在建筑上称为:七铺作双杪(miǎo)双下昂,最上一层横栱不伸出耍头。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建筑,宋代的建筑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营造法式和《清明上河图》中就很好的表现了宋朝的建筑技术。
说品:总体上说,宋朝建筑在唐朝建筑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格局缩小了但是却又精致细腻了很多,这也是在宋朝文化和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得到的结果。
清明上河图的建筑图像包括城桓、宫苑、城乡住宅、市肆、园林、寺观等,充分展现了宋朝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尤其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逼真地把沿河两边房屋建筑的特色,店铺 、酒店的繁华景象历史地记录了下来。

本文资料、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为使读者获得有益资讯和良好读感,本文经过仔细选编、整理、解说;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朴质实用和谐--《清明上河图》中看宋代建筑

赞 (0)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